欢迎访问!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热门关键词: 
当前位置:返回首页

  “鸟都没有的地方”如何蜕变为“歌声飞扬的乐园”?大理州漾濞县平坡镇向阳村阿尼么村民小组用生动实践给出答案。8月27日,“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点亮云南新‘夜’态”网络主题传播活动在大理州漾濞县阿尼么村启动,开屏新闻记者走进阿尼么,了解它的蜕变历程。

  据介绍,这个曾因“遍地石头、出产稀薄”闻名的贫困村,近年来锚定“文化+”融合发展路径,以“乡村好歌汇”为引擎,激活文化基因、汇聚发展动能,实现了从“穷窝窝”到“网红地”的华丽蝶变。2024年“五一”开村以来,接待游客24万人次,旅游总花费600余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8年的8000元跃升至2.8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万元,走出了一条“以歌聚气、以文兴业、以乐富民”的特色振兴路。如今,“夜”态经济让这个村庄的夜晚“活”了起来。

  阿尼么地处清水朗山尾翼,彝、汉、白三族共居,曾因自然条件恶劣成为“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平坡镇党委、政府紧扣“千万工程”经验精髓,以“党委、政府推动,能人带动,群众主动”的“三动”机制为抓手,将这一“沉睡的资源”转化为发展的“金钥匙”,精心培育“乡村好歌汇”文化品牌,让沉寂的山村因歌声重新焕发生机。

  立足“山歌之乡”底色,阿尼么通过“建阵地、搭平台、育人才”,让乡村歌声从“田间地头”走向“舞台中央”,成为最鲜明的文化标识。

  阵地“筑巢”:将乡愁影视街改造为“阿尼么乡愁好歌汇”专业场地,配备录音设备、舞台灯光,邀请左斌、杨建明等音乐人驻村指导,既保留“乡愁”韵味,又赋予专业创作空间,吸引大批音乐爱好者扎根创作。

  平台“引凤”:自2024年5月26日启动以来,每周常态化举办“乡村好歌汇”,创新“线上投票+线下评委评分”机制,每周评选冠亚季军晋级年度赛,胖核桃音乐文化影视创作基地同步规划超100场系列赛事,打造“场次最多、周期最长”的乡村歌唱IP,让歌声成为吸引游客的“强磁场”。

  人才“破茧”:赛事设置阶梯式激励,每周20名选手同台竞技,选出周冠亚季军参加决赛,决赛的前15名获原创歌曲定制,前9强签约合作,更计划推出60分钟中国乡村音乐作品。从“村民哼唱”到“专业创作”,从“本土歌手”到“签约艺人”,阿尼么不仅培育了乡村“歌王”,更激活了群众参与文化创造的热情。

  “乡村好歌汇”不只是歌唱比赛,更是凝聚人心、塑形铸魂的“精神纽带”,推动乡村治理、文明新风、人才回流同频共振。

  歌声里的“软治理”:将村规民约改编成朗朗上口的歌曲,通过“村规民约歌”化解邻里纠纷,让“讲道理”变成“唱明白”,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显着提升,村务表决通过率大幅提高,实现“治理有温度、参与有热度”。

  旋律中的“新风尚”:以歌为媒弘扬孝老爱亲、勤劳致富的美德,把移风易俗、生态保护等理念融入歌词,让“好声音”传递“好风尚”,推动乡村文明焕发新气象。

  音符下的“归雁潮”:歌声唱响了家乡的“吸引力”,18名外出青年返乡投身歌会组织、文创开发等事业,从“走出去”到“返回来”,从“旁观者”到“建设者”,形成“人人爱家乡、人人建家乡”的生动格局。

  从“鸟都不落”到“歌声不落”,阿尼么的蜕变印证了一个道理:乡村的“破局”,往往藏在本土文化的“基因”里。以“乡村好歌汇”为切口,阿尼么将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用艺术赋能激活乡村资源,既让村民在歌声中收获了幸福感,更让乡村在文旅融合中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密码。这曲“山歌”,不仅唱出了阿尼么的今昔巨变,更奏响了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为同类地区实现“村景美、产业优、群众富”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样本。

关键字: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