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的“三重门”
财报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微博营收约3.97亿美元,同比增长0.4%;非公认会计准则经营利润为1.295亿美元,同比增长3%——表面上看,微博的表现足够“稳健”,但账面盈利的回归,似乎掩盖不了其自身的“被稀释”。
最典型的信号,来自阿里——今年一季度,阿里在微博上的广告投放,从去年同期的2260万美元飙升至4260万美元,同比暴涨89%。而这,几乎单手托起微博的广告线不致下滑,令“增长”二字得以维系。
微博的“流量体积”依然庞大,尽管现如今,流量早已不等于注意力,更不等于时间,但微博虽仍有着大量用户。只是,后者留下的更多是惯性,而非刚需——在“时间换钱”的逻辑下,用户花30秒刷一个热搜,与花30分钟沉浸在短视频中,前后的商业价值不可同日而语。
微博此刻仍有现金流、有盈利、有不容小觑的用户基数,若固守城池,依然能撑很久。在此背景下,微博的垂类下沉与AI重构,能否成为现阶段的叙事支点,某种程度上将左右其未来的走向与想象空间。
长期以来,这种“话题即货币”的逻辑,既构成了微博的增长引擎,也形成了它对商业化路径的惯性认知。而在国内互联网的上半场此番打法曾有效地绑定了用户注意力与品牌投放预算,使流量与营收同步放大。
财报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微博的广告与营销营收3.39亿美元,趋于稳定,但若剔除阿里巴巴的“投喂”,微博核心广告收入实际下滑约6%。
文娱内容曾是微博的流量引擎,明星、绯闻与“塌房”事件长期主导着其内容结构,也为其商业价值提供支撑。但在“饭圈文化”式微的今天,即便热点仍在,转化力仍待提升。
另一方面,大量中腰部广告主的关注点,已从“流量总量”向“效率”迁移——内容、消费与交易整合为一体的短视频平台成为了更好的去处;坚守旧路径的微博则略显陈旧。而这,正是微博面临的第一重门——流量仍在,价值却待拔高。
作为国内头部内容社区,微博长期扮演着资讯枢纽与舆论场的双重角色——既能承接互联网的自然流量增量,亦能在重大事件或公共话题爆发时,拉动短期活跃。
但用户数量的增长,并不全然等于用户行为的活跃。随着短视频平台的攻城略地,微博用户时长难免被“虹吸”。因此,微博的用户增长,更像是一种表层波动——用户虽在,却更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