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热门关键词: 
当前位置:返回首页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兵征服岭南后,在岭南地区设置南海、桂林、象3个郡(今市境属象郡),在对岭南特别是对骆越地区的管理上采取羁縻政策,允许越人“骆将统治”,保留骆越风俗,“以其故俗治”,实行自治。

  秦灭亡后,赵陀在岭南建立南越国。南越国继续维持原有羁縻政策,允许越人自治。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武帝平定南越国和瓯雒国后,废除西于王,设置西于县(今防城港市境属西于县),对骆越地区仍然保留羁縻管理政策。

  东汉初建武十八年(42年),伏波将军马援平定交趾征侧、征贰姐妹叛乱后,骆越地区完全恢复羁縻管理政策。同时,在当时交趾郡的东北以及合浦郡西部(包括现在防城、东兴、港口等地区)设置如昔、时罗、时休、贴浪、澌凛、古森、思勒、丫葛(又称河洲)、罗浮9峒,由黄万定后裔任世袭峒主(峒长),开启防城港境域的土司管理制度。土司峒主由王朝任命,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实行世袭制度并高度自治,只需要臣服于中央朝廷,基本上不用纳税,只是象征性缴纳少量土特产,朝廷基本上不会干涉土司的政事。

  东汉后,朝廷一直想在今上思一带推行羁縻管理政策。唐天宝初年,朝廷在今上思地设置羁縻上思州,由土酋进行高度自治,上思羁縻管理制度进入鼎盛时期。

  从东汉建武十九年(43年)黄万定留守戍边开始,他的子孙一直世袭土司,直到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土归流开启,共延绵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个时段,防城港境域8峒(宋开宝五年时休峒并入时罗峒)的辖地先后曾经设置有黄州、峰州、陆州、玉山州、南亭州和西于县、封谷县、安平县、安海县、海平县、宁海县、玉山县、华清县、内亭县、遵化县等州县,朝廷也派有州县官治理。但是,除黄氏州县长官之外,史书只记载有唐朝长庆年间陆州刺史葛维一个人的任职历史,而葛维最终也被黄姓土司所杀。由此可以推测,今防城港境内8峒辖区的州县长官要么是由黄氏土司兼任,要么即使朝廷派人充任但实权却掌握在土司手里,峒内则实行土司自治。

  宋皇祐年间平定侬智高叛乱后,骆越地区全面推行土司管理制度,防城港境内7峒(如昔峒设镇将不设峒主)峒主升为长官司,并由朝廷授予铜印,执掌军政大权并可以世袭。同一时期,上思羁縻州改为上思土州,在上思州西部又设置迁隆土州,两个州由随狄青平定侬智高的黄氏部将留任土司并实行世袭制度。

  宋朝初期,交趾立国,防城港境内与交趾国接壤的地区形势非常复杂,朝廷对当时7峒的土司统治开始不放心。到明朝后,朝廷便开始对土司管理的7峒实施改土归流,对当地实行的羁縻和土司自治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借此来削弱土司势力,增强流官对该地的控制。从明洪武二年(1369年)开始,在如昔峒设置如昔巡检司(治所是如昔都,在今东兴江平镇),并派流官治理8峒地区。同时没收7峒长官司的铜印,并改授思勒峒长官司为千户武官,改授罗浮峒长官司为百户武官,其他5峒长官司改授峒长,各峒土司的管理权力实际上都被削减了。

  改土归流引发了7峒土司的不满。明宣德二年(1427年),澌凛峒峒长黄金广、罗浮峒峒长黄子娇、古森峒峒长黄命祚、丫葛峒峒长黄建4人利用调动峒兵和弓兵协防丫葛关的机会,联合思勒峒、佛淘径巡检司所管辖的19村(另有99村之说)涉及幅员200余里地域272户居民叛投安南,时罗峒峒长黄德志也带领2400多人随黄金广等人一起叛投。黄金广、黄子娇等叛投后,安南国将他们原来的辖地划属安南万宁州,并把万宁州的州治迁到如昔(今江平),仍然让叛投安南的黄氏土司世袭守护这部分地域。此后,朝廷曾多次诏命地方官员揭榜招安叛民,但都未能如愿。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由钦州知州林希元亲自招请,反叛安南的居民才愿意回还。从黄金广他们当初叛逃到被招安回归,时间上已经过去了115年。回归后,7峒的峒长仍然由原黄氏土司世袭。

  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起,上思境域也开始实施改土归流,废除了当地的土司,任流官来主管州政事务。黄氏土司对改土归流的实施也是极端的不满,因此多次起兵叛乱,一心想恢复土司管理制度。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上思土司叛乱被彻底平定,上思土司势力基本被消除,当地开始由流官主政,虽然当时迁隆峒还保留峒名和峒官,但峒官基本上已经没有实权。

  清乾隆四年(1739年),龙门巡检司移驻防城并更名为防城巡检司。此时,8峒原来所管辖的地域都由如昔、防城两巡检司管辖,地方政权由两巡检司流官掌握。光绪十四年(1888年)防城设县后,8峒辖地由防城知县主政。清朝末年,防城土司制度已被完全废除,但属于上思县辖地的迁隆峒直到民国16年(1927年)才被正式废除。至此,今防城港市境的土司全部彻底废止,作为曾经在防城港境域实行了一千多年的土司制度成了历史的记忆。

关键字: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