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热门关键词: 
当前位置:返回首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地方的发展,关键在于找准路子、突出特色。”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锚定牡丹产业这一特色赛道,深度挖掘资源禀赋,切实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强组织、聚人才、兴产业,将“富贵之花”变为“富民之花”,有力带动了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强化党建引领,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发展壮大牡丹产业,要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我们将73名村党组织书记纳入专业化管理,对名额实施动态调整,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举办乡村振兴“擂台大比武”等活动,为他们提供分享经验、交流学习的平台。同时,创新党组织机制建设,围绕牡丹种植、牡丹旅游、牡丹产品深加工等产业领域,打造“牡丹芍药特色产业”党建示范片区,以产业为基础成立跨村联合党组织,组建规模农业、高效农业、特色产业、返乡创业和公共服务等工作专班,推动村庄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创新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建强农村带头人队伍,有助于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凝聚起强大的发展合力。

  坚持引育并重,加强相关产业人才储备。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我们建立牡丹产业优秀乡土人才库,对优秀人才实行动态管理。一方面,着力育强乡土人才,积极举办农民培训班,加强科技特派员服务,借助乡村振兴示范站、农科驿站和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对口开展指导、培训和服务,储备一批种植经营能手。另一方面,积极引入各方英才,成立流动党员党委,在全国建立一批流动党员“红色驿站”,大力回引优秀人才,同时依托牡丹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搭建引才聚才平台。目前已集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9家,引进院士工作站、牡丹研究院等科技研发平台26个。广泛汇聚各方面的人才资源,产业发展才能获得长久的智力支持。

  擦亮特色品牌,推动产业全链条升级。菏泽牡丹栽培历史悠久,有良好的美誉度。近年来,我们大力发展牡丹芍药鲜切花技术和催花牡丹等新品种,推动产品精深加工,提升品牌价值。目前,已开发出11大类、260余种牡丹深加工产品。今年以来,鲜切花销售额超过3亿元,其中春节前后上市的催花牡丹销售额达1.1亿元。同时,深入挖掘牡丹文化内涵,举办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世界牡丹大会等,以文化创意引领牡丹产业高质量发展。我们还投资6亿元建设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菏泽分中心,引导牡丹种植大镇发展电商经济和直播经济,不断拓宽花卉交易渠道,推动鲜切花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立足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才能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真正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牡丹产业是牡丹区的特色产业,也是我们的富民产业。面向未来,我们将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不懈奋斗,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拓宽致富增收渠道,谱写“幸福花开牡丹区”的崭新篇章,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力量。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关键字: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