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rén)所(suǒ)共(gòng)知(zhī)详情介绍!
作为七零后,我并不喜欢盲目崇拜外国文化。然而,我却认为六零后和七零后是最容易崇洋媚外的一代,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随着年龄的增长,成年后所处的时代背景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越大,就会产生更深的自卑心理,进而导致向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许多人容易产生一种感觉,认为外国的一切都比自己国家的要好,甚至对中国的现状感到失望,进而抱怨自己生活在一个看似瑞雪兆丰年的时代却依旧落后于他国。这种对于中西差距的认识,确实是崇洋媚外现象的根本原因。
其次,随着对中西方差距认识的加深,人们意识到中国在许多方面依然远远滞后于西方,这种认知无疑会加剧自卑感,促使更多人崇尚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实际上,若对中西方的差距存在误解或不充分了解,那么崇洋媚外的现象自然也会减弱。
然而,这仅仅是客观因素的反映,意味着在这种背景和条件下,崇洋媚外者的数量会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当我们追溯历史,便会发现中国在近现代以前并没有“崇洋媚外”的特征,就像在美国,很少有人会对外国文化表现出这种热衷。
因此,中西方之间的差距无疑是崇洋媚外的根本原因。建国以来,特别是在九十年代之前,中国在经济发展上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可谓是显着。以下是那段时期中国人均GDP与美国人均GDP的比较:
在1960年时,中国的人均GDP为89美元,而美国的则为3007美元,彼此之间的差距巨大,美国是中国的33.8倍。到了1970年,中国的人均GDP微涨至113美元,而美国也随之攀升至5234美元,此时的差距扩大至46.3倍。进入1980年,中国人均GDP达到了197美元,而美国则高达12574美元,差距已经拉至64.8倍;1990年,中国人均GDP为317美元,美国为23888美元,差距已经扩大到75.4倍。进入二十一世纪,2000年中国人均GDP才得以突破到959美元,与此同时,美国则已达到36334美元,差距为37.9倍;而在2010年,中国人均GDP虽已提升至4550美元,美国为48446美元,差距缩小到10.6倍;至2020年,中国人均GDP上升至10450美元,美国则高达63415美元,差距降至6.1倍。由这些数据可见,直到1990年之前,中美之间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呈现扩大态势。虽然汇率变化会影响这种对比,但整体趋势清晰可见。而自1990年起,中美差距则开始迅速减少。
那么,为什么五零后的群体并没有成为崇洋媚外的主力呢?五零后恰好是在七十年代逐渐成年的,那一代人在教育水平上相对较低,因此对外部世界的信息了解匮乏。虽然他们意识到中外间的差距,但并不了解这个差距到底有多大。再加上当时社会上流行的“赶英超美”宣传,以及经历了经济改革的“大跃进”,这部分人甚至认为在三年、五年,最多十年,超越美国并不是什么伟大的目标。
而六零后则大相径庭,他们成年于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期间,这一批人是既具知识又见识的人。八十年代恰恰是中西方差距最为明显的时刻。此外,六零后目前多数已经退休,对互联网的关注度降低,自然也就对中西方关系的发展缺乏了解,久而久之就造成了中国在许多方面仍远远落后于西方的错觉。
站在七零后的角度,我们的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六零后,成年时期正值九十年代,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尽管与西方的差距依旧显着,但追赶的势头也非常迅猛。因此在七零后当中,愿意相信中国未来必将超越的群体占比较大,唯独争议点在于这一超越需要多长时间。那些相对悲观的人,崇洋媚外的可能性则可能会相对高一些。
至于八零后,由于他们成年于2000年之后,这时中西方的差距已经大幅缩小,九零后就更加不必 erw?hnt。回首历史,六零后群体无疑是中国最为崇洋媚外的,而七零后则维持着一个相对次要的位置。直到零零后,这种现象便愈发减少,也难以引发太大的争议。可以说,崇洋媚外的风潮正在逐渐消退,而中国在进步的同时,国际间对中国的重视和向往不断增加,这真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