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年刘邓接到3A绝密电报看后震惊毛主席:阅后焚毁必须执行
抗日战争我国取得了全面的胜利,但在众人还没有喘息时,蒋介石便自作主张的撕毁了国共两党签署的《双十协议》,从此内战全面爆发。
但共产党在毛主席的带领下屡战屡胜,但在1947年,由刘伯承和邓小平带领的军队在鲁西南战役中势如破竹,国民党在刘邓大军的打击下四处乱窜。
就在两人信心满满的情况下,毛主席给刘邓二人发了一份3A级的绝密电报,两人看完上面的内容后,脸色立刻阴沉了下来,不知该如何决策。
但上面的决定两人也不得不遵从,事后邓小平感叹,毛主席的这封信,从根本上改变了新中国前进历程。
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就趁着国共两党合作时,背刺共产党,所以抗日结束后,蒋介石撕毁《双十协议》,共产党早就预算到了,也早早的做了准备。
所以在解放战争中,国民党被共产党打的节节败退,因为这件事,导致蒋介石也越来越残暴,于是有很多国民党都选择了投靠共产党。
蒋介石也知道自己的劣势了,于是打算放弃了“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1947年3月,蒋介石调集了重兵对陕北和山东的解放军进行“围剿”。
而刘邓大军一直在攻破蒋介石部队的薄弱地带,并且势如破竹,他们精心制定了作战计划,利用地形和敌情,充分发挥了人民解放军的优势。
他们的作战部署既保证了主力部队实施强渡黄河的顺利进行,又消耗了国民党军的有限兵力,为后续攻势创造了有利条件。在顺利实施了强渡黄河后,人民解放军迅速展开反攻,采取多点突破的方式,把国民党军死死地纠缠在各个战场。
经过一系列的交战和消耗,人民解放军最终在鲁西南地区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消灭了敌人四个整编师,打乱了国民党军在南部战线的战略部署,稳固了鲁西南根据地。
而就在刘伯承和邓小平打算继续乘胜追击时,一份紧急的电报打断了两人的谈线A,这种情况,只能是毛主席有新的任务下达。
两人觉得根本不可能半月完成,因为从西鲁南到大别山远隔千里,前有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汝河、淮河等天然障碍,而这些自然障碍并非唯一的困难,还有蒋介石十几旅的部队一直在追击,使得前方的部队不敢停留多时。
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部队们不仅要克服自然障碍,还要应对来自追击军队和气候的考验。可以说,这趟南下征程充满了重重困难和挑战。
于是刘伯承便回了一封电报,说明了这里的情况,并表示想要继续留在前线与其他的解放军战士继续作战。
但毛主席立马又发来了一封紧急电报,再次表明了总部的立场:“必须执行!不惜一切代价将部队转移到大别山。”
刘邓大军只好全力以赴的奔向大别山,即使路上很困难,但他们还是挺了过来,经过20多天的努力终于完成了任务,刘邓大军走到大别山之后,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在陕北的毛主席耳朵里。
毛泽东欣喜的说:“我们总算熬出头了,20多年以来,革命战争一直处于防御地位,自刘邓南征后,我们的革命战争,才在历史上第一次转为战略进攻。”
千里挺进大别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次重要战役,其目的就如同一把尖刀插进了国民党的统治中心。
当毛主席得知成功后,大大的松了一口气,因为大别山在武汉和南京中间,而当时南京是国民党的首都,所以只要派遣一支部队控制住大别山,意味着东可取南京,西可取武汉,那么蒋介石统治中国的局面也从此进入到土崩瓦解阶段。
而蒋介石不得不减小对陕北和山东的进攻,转头去保护自己的老巢。这才让在陕北和山东的解放军稍稍的松了口气,但现在就是共产党反击的好时机。
共产党号召广大农民和工人加入红军,在大别山等地发动群众战争。他们通过游击战和阵地战等方式,打击国民党军队并削弱其实力。
其中较大的战役便是淮海战役,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胜利后,针对国民党军队发动的反攻战役,实现了大别山地区向江淮平原的转移。
共产党采取了多种战术策略,在战役中消灭了国民党约50万人的主力部队,使国民党气势大减,使得中国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迈出了关键一步。
还有一场关键性的战役,那就是平津战役,那也是国共两党最后一场战役,也是解放武装对其强敌国民政府军队进行的一次决定性打击。
这场战役一直持续到1949年1月31日,共产党采取了以埋伏、突袭、投石及地堡等方法,将国民党军队打得节节败退,最终夺取了天津和北京两座城市。
回过头来看,我们还是要感谢毛主席的决定,如果没有他那关键性的决策,内战便不会这么快就结束了。
大别山是中国革命战争中重要的战略地区之一。它位于江淮平原和华北平原之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中共方面,如果没有进入大别山地区,他们可能会选择其他地区展开进攻,以期在其他地区获得更好的战略收益。
大别山战役是中国革命战争中乃至世界革命战争史上的一次伟大胜利。在这场战役中,中共军队击溃了国民党军的进攻,奠定了中共夺取全国胜利的基础。
千里挺进大别山对于新中国的成立有着深远的意义。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的一次伟大胜利,也是中国革命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千里挺进大别山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为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在历史上留下了可贵的精神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