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学校被打最佳答案是打回去还是告诉老师?
在家庭当中,孩子能够得到父母的照顾与保护,身心成长自然是无需担心。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终有离开父母、步入校园的一天,到了这个时候,孩子往往容易碰到一些新的问题。
不同于家庭生活,孩子在校园生活当中很难得到周全的关爱与保护,再加上孩子的心智发展比较有限,很难做到相互体谅与包容,
因此,孩子在学校生活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矛盾甚至是欺凌。那如果孩子在学校被打,父母究竟该让孩子打回去还是让孩子告诉老师呢?
小玲是一名三年级的学生,前不久被班里一名男同学欺负。根据小玲所说,这个男同学想抄她的作业,在遭到拒绝以后,他就一把抢过小玲的书包,用力砸向她,走的时候还上前踢了她一脚。
后来小玲将事情告知老师,那位男同学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是父母发现,在遭受校园欺凌以后,小玲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内向,有时候甚至连父母都不想理会。
小玲为何会出现性情大变的问题呢?着名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曾就类似问题作出解答,她极力主张让孩子打回去,这是为什么呢?
一方面,霸凌者在欺负他人时,其会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如果被霸凌者不反抗,那么这份满足感将显着增加,这很可能会导致下一次霸凌事件的发生。
另一方面,遭到霸凌的孩子如果选择忍气吞声,那么内心的负面情绪将很难得到及时的排解与宣泄。久而久之,孩子将变得越来越软弱,今后一遇到困难就选择退缩。
值得一提的是,校园霸凌事件除了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造成影响之外,还会对他们的学习热情造成打击。
我们都知道,孩子的生活阅历有限,因此他们现目前还很难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甚至将学习视为一种负担。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孩子遭到校园霸凌,那么很可能会导致他们的学习热情大幅减退,严重的可能对学校产生恐惧感。
近些年来校园霸凌事件频发,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常常因此遭到威胁。为了应对这种状况,父母除了要教会孩子奋力抵抗之外,还应该采取一些必要的教育,尽量避免校园霸凌事件发生在自己孩子的身上。
孩子的社会阅历有限,对是非对错的评判可能会存在一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孩子可能会向校园霸凌妥协,甚至会加入霸凌者的队列,对其他孩子施暴。
对此,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是非观念,确保孩子在面对问题时,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当然,光凭是非观念有时候无法保证正确措施的落实,如果孩子性格胆怯,那么很可能会向威吓屈服。因此,父母还要给孩子做好心理建设,帮助孩子培养起坚韧、勇敢的品质。
虽然孩子的气力比较小,即便发生肢体冲突也不会造成特别显着的损伤,但如果施暴者人数过多或身体比较强壮,那么依然有可能威胁孩子的身体健康。
因此,父母在教导孩子还手的同时,还应该增强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叮嘱他们量力而行。有时候,暂时的妥协才是正确的处理方式。
有些孩子虽然知道要抵抗校园暴力,但是他们对于正当防卫的理解并不清晰。如果孩子的性情比较暴躁导致下手太重,那么很可能会从受害者变为施暴者,遭受不必要的惩罚。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父母应该培养孩子顾全大局的意识,让孩子在面对校园霸凌时能够保持理性,作出最为明智的选择,而不是一味反击对方。
随着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频次已经显着下降,但要想彻底根绝这种现象,光靠校方的管理与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要知道,校园霸凌的施暴者与受害者都是孩子,能够真正从源头上遏制这种行为发生的人其实是孩子的父母。
为了孩子的未来着想,父母应该多抽出时间了解孩子、管教孩子,切莫将提升家庭生活条件建立在牺牲孩子的成长之上。
我是小鹿妈咪,也是3岁宝宝的妈妈,每天记录和分享不同的育儿知识及经验,喜欢文章请关注我。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