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热门关键词: 
当前位置:返回首页

  提起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不仅是他的才智令人赞叹,品德更是无可挑剔。在所有人的眼中,他温和谦逊,始终一心为国为民,这使得他深受全国人民的爱戴。而在感情上,周总理也表现得格外专一,他与妻子邓颖超的关系堪称是世间的典范,始终是“神仙眷侣”的代名词。

  周总理的优秀、气质非凡,实际上离不开他父亲周贻能在他成长过程中所施加的潜移默化影响。周贻能作为父亲,他在生活中的坚韧与朴实,正是周总理品质的源泉。

  周总理的父亲周贻能,是一位坚守原则的人。在妻子去世后,他选择了独身,不再娶妻。即使儿子取得了显赫的成就,周贻能始终没有借助儿子的光环,而是默默地过着一份普通的工作生活,不争不抢,低调朴实。

  周贻能生于1874年,浙江绍兴的一个封建家庭,后来随家族迁往江苏淮安。在这个传统的家族中,家人们始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世代生活在同一院落里,文化氛围浓厚。周贻能的父亲,周起魁,年轻时担任官府的师爷,后来凭借着努力和上级的提携,逐步升迁为知州。周起魁为官清廉,家中生活拮据,未曾享受官宦家庭的奢华,因此周贻能自幼便没有接触到纨绔子弟的生活方式。

  周贻能从小勤奋好学,凭借自己的努力,参加科举考试,但在清朝政府日益腐败的环境下,想要考取功名就必须依靠贿赂和关系。他的父亲周起魁对此深恶痛绝,始终坚持廉洁奉公,令周贻能虽然在县试中表现出色,却并未能够高中进士。之后,周贻能返回绍兴,跟随家族长辈学习做师爷,这在当时是类似于现代领导助理的职位。

  然而,周贻能天性忠厚诚实,学习过后从事师爷的工作,虽然努力,但并未大有作为。18岁时,父母安排他与淮安知府的女儿万冬儿成婚。万冬儿出身优渥,备受父母宠爱,是个与众不同的女性。那时的封建社会,女性地位低下,很多女孩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然而万冬儿却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知识渊博,深得家族尊重。

  婚后,万冬儿迅速掌握了家中的大事,无论大小事务都由她决定,而周贻能则外出工作,努力赚钱养家。万冬儿不仅家庭管理井然有序,还非常擅长调解家族中的矛盾,能让一家人和谐相处。1898年,万冬儿为周贻能生下了大儿子周恩来。可是,命运的捉弄使得周恩来年仅一岁时,由于叔叔周贻淦病重,无子嗣的缘故,周恩来被过继给了叔叔,按照当时的传统来“冲喜”。

  尽管周恩来过继给了叔叔,家族成员们仍住在一个院子里,周恩来依旧可以见到母亲万冬儿。后来,万冬儿又陆续生下了两个儿子,周恩来有了两个弟弟,周恩溥和周恩寿。几年后,周恩来养父母相继去世,最终回到了亲生父母身边。

  回到家中后,周恩来不久后失去了爷爷,家境陷入困境,经济压力愈加沉重。尽管如此,周贻能和万冬儿始终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始终坚持供孩子们读书。在艰难的生活条件下,周贻能更加努力工作,但由于缺乏其他技能,他只能做些文书或者家庭教师之类的工作,收入微薄,家庭依然困难。

  在万冬儿的辛勤打理下,家中的日常生活得以维持,然而长期的劳累导致万冬儿于1907年因过度疲劳生病倒下。周贻能得知妻子病重的消息后,急忙赶回家,却未能赶到妻子身边,万冬儿不幸去世。万冬儿的娘家一直看不上周贻能,认为他无能,无法给女儿提供更好的生活。为了安葬妻子,万冬儿的家人提出了高额要求,而当时周贻能家境贫困,根本无法满足这些条件。

  然而,出于对妻子的深爱,周贻能决定东借西借,最终凑钱购买了好棺材,提前将妻子安置在庙堂中,等自己赚够了钱再为她举行更为体面的葬礼。为了筹措葬费,周贻能四处奔波,不畏艰难困苦,而每当他感到疲惫时,就拿出妻子的照片,激励自己继续前行。

  经过28年的努力,周贻能终于在61岁时,攒够了足够的钱,回到家乡为妻子举行了一个迟到的葬礼。周恩来与兄弟三人从小在亲戚的照顾下成长,而周恩来凭借自己的聪慧考上了南开学校。尽管小时候与父亲相处的时间不多,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周恩来开始更加理解父亲的辛劳,也愈加敬佩父亲的坚韧不拔。

  在天津求学期间,周恩来曾数次见到父亲,尽管自己只是一个穷学生无法帮助父亲,但他依旧非常心疼父亲的辛苦。后来,周恩来投身革命,父亲周贻能也知晓了儿子的行踪,虽然深知儿子所做的工作危险,但他依然坚定支持儿子,认为儿子是为了国家和人民在奋斗。

  1931年,周恩来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时,周贻能也曾到上海帮助儿子传递情报和整理文件。随着局势越来越紧张,周恩来不忍让父亲再生活在危险之中,决定将他送回家乡。父子再次分开,不久后,抗日战争爆发,周恩来将父亲接到武汉。即使年事已高,周贻能依然不安于闲暇,总是尽力帮忙,参与了许多日常事务。

  1940年,周恩来已成为党的重要领导人,转至重庆工作,他将父亲接到红岩村,继续与自己共同生活。尽管周贻能年事已高,大家都劝他好好休息,但他依然选择投身革命事业,为儿子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日常清扫院子、帮助仓库工作,他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忙碌。

  1942年7月10日,周贻能因急病去世。当时,周恩来因身体原因尚未恢复,妻子邓颖超选择隐瞒父亲去世的消息,担心这一打击会影响周恩来的身体康复。待到周恩来痊愈后,邓颖超才告知他父亲的去世,这令周恩来一时情绪失控,向妻子发火。然而,过后他理解了妻子的良苦用心,并郑重地向她道歉。

  父亲去世后,周恩来时常将父亲的照片放在身边,深深怀念这位对他影响深远的父亲。周贻能虽一生贫困,但他身上无私、正直、坚韧的品质却深刻地影响了周恩来。周总理从小并未得到过太多父母的物质财富,但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家风与气节,这比任何金钱都更为珍贵。

关键字: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