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热门关键词: 
当前位置:返回首页

  “印度转而寻求与中国的合作,这不仅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更是地缘政治格局变化的必然结果,也是一个务实的选择。”

  美国国土安全局宣布,自美东时间8月27日凌晨12点01分起,美国开始对印度产品征收高达50%的关税。此次关税将适用于“所有进口供消费或仓储提取供消费的印度商品”。

  尽管莫迪政府强烈反对,但当50%的关税政策落地,意味着美国和印度之间的贸易“实际上已死去”。花旗集团预测,特朗普的关税施压将导致印度GDP下跌0.6%—0.8%。

  8月19日,中印外长会谈并达成10项重要成果,两国关系进一步回暖。印度总理莫迪表示,将谨慎采取改善和中国关系的措施,并计划于8月31日进行7年来的首次访华。

  首先,在美印1290亿美元的双边贸易额中,美国对印度的贸易逆差高达457亿美元,这让特朗普直言印度是“吸血鬼”。

  其次,印度持续购买俄罗斯石油,为俄罗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财政支持,这令试图尽快结束俄乌冲突的特朗普大为恼火,甚至为此签署总统令对印度进行制裁。

  根据《今日印度》的消息,美国总统特朗普最近几周至少四次尝试与印度总理莫迪通话,但均遭到莫迪拒绝。

  而美国方面也并不惯着莫迪。印度高级官员已经证实,美国已取消原定于8月25日至30日美印第六轮双边会谈,两国贸易协定的签订,遥遥无期。

  要知道,特朗普的诉求是印度对美国放开农产品市场。但在莫迪看来,印度的农村人口占比高达72%,如果放开农业和乳制品行业,任由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美国农产品进入印度市场,那么倾销下的印度将会面临极大的社会危机。

  既然保护本国的农业和乳制品产业是印度的“底线”,那么对美国强硬一点,还可以获得更多的政治资本,何乐而不为?而对特朗普而言,日本、欧盟都已经妥协了,印度也必须妥协。

  所以美国和印度的关税矛盾其实非常尖锐。除非有一国在谈判桌上做出大幅度让步,否则双方的贸易协定很难签订。

  同日还举行了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第24次会晤,还就边界问题达成10点共识。这进一步缩小了中印关于边界问题上的矛盾,也为后续中印经贸合作打下基础。

  尽管在媒体上印度一直都是中国的竞争对手,但在经贸领域,中国一直都是印度重要的贸易伙伴。双方关系呈现出三大重要特征。

  从历史数据来看,过去10年中,中国有7年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2023—2024年,中国再次超过美国,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双方贸易额高达1184亿美元。印度对华进出口额持续增长,且出口增幅高达8.7%,中印双边贸易关系非常紧密。

  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开年至今,中印双边贸易额已超过750亿美元,同比增长10%。尽管今年的贸易还未结束,但中印双边贸易额再度攀升已是不争的事实。

  在中印接近1200亿美元的贸易额中,印度对华贸易逆差高达850亿美元,这意味着两国贸易额中约70%,来自印度对华进口。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印度在电子、电信、电器领域的进口额为678亿美元,其中中国贡献了261亿美元;在机械领域,中国对印出口190亿美元,占该领域进口总额的39.6%。此外,印度进口的化学药品有29.2%来自中国;塑料制品有25.8%来自中国。

  《印度教徒报》指出,印度对中国的商品依赖程度正在显着增长,无论是电子、电信、电气、机械、化学品,还是医疗、纸张、玻璃、船舶等行业,中国都是印度市场的主导者。

  印度国内某智库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提到,印度对中国的商品依赖最深的并非是消费品,而是对印度工业和制造业发展至关重要的中间产品和资本货物。

  这部分商品占印度对华商品进口比例的87%左右,剩下的则是12%左右的消费品和1%左右的原材料。

  印度企业通常会从中国进口中间商品,加工后再转出口给欧盟和美国,从而构成印度的出口贸易。虽然印度政府大力提倡“印度制造”,但是数据却告诉我们,印度制造的骨子里,有接近一半是“Made In China”。

  中印经济上的高度互补性和相互依赖性又为双边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稳定器”和“压舱石”,让中印拥有了“共舞”的可能性,但在莫迪政府眼中,这也成为了印度经济的痛点。

  2020年,莫迪政府推出“生产关联激励”(PLI)计划,希望通过专项政策和产业资金,推动印度电信、汽车、光伏、无人机、半导体等14个领域的制造业发展。

  此外,莫迪还希望以PLI计划为核心,持续推动“印度制造”计划,并试图通过提升制造业占比、吸引外资和优化产业结构,将印度打造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

  客观来说,莫迪政府的PLI计划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比如苹果、三星、富士康等企业已经在印度投资设厂,很多苹果手机也打上的“印度制造”的标签。这些企业在印度安家落户,形成了初步的集群效应。

  而从数据来看,PLI计划促进了印度电子产品出口,2024年的电子产品出口额高达35.8亿美元,增长35.1%,并贡献了印度制造业出口增量的40%。与此同时,印度被诟病的投资环境也有所改善。

  世界银行的《2024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印度营商环境的国际排名从10年前的142位提升至63位。

  然而,印度政府为了保护本国企业和市场,非常抗拒来自中国的投资。2020年4月,印度政府曾颁布“3号通告”,规定所有与印度接壤国家的投资,都必须经过印度政府的“强制性事前审批”。

  莫迪政府的初衷,是希望发展进口替代,扶持本国制造业。但限制了中印企业合作,却导致印度制造业因缺少中国资本和中国技术而发展缓慢。

  尽管印媒多次报道称印度政府考虑松绑对中国的投资限制,允许建立中印合资公司,但直到现在,莫迪政府依然没有做出实质性转变。

  由于印度政府的保护主义,截至2024年10月份,PLI计划仅仅完成了目标值的37%,政府补贴发放不足计划的8%。所以直到今天,在中印贸易上,印度依然是一个典型的原材料出口国。

  2024年,中国从印度进口了价值334亿美元左右的商品,主要是矿砂、石墨、碱金属制品、纺织原料等初级原材料。中国出口商品,印度出口原材料,中印两国关系的互补非常显着。

  尽管中印商贸领域的关系非常紧密,但却免不了地缘政治的影响。如果复盘最近10年的中印关系,我们会看到一幅非常复杂的大国外交画卷:有“龙象合作”,也有“龙象之争”。

  2015年,印度总理莫迪访华,中国以超高规格对其进行了接待。两国共签署了价值220亿美元共26项商业合作。再加上额外的24项政府间合作,中国刮起了一场“莫迪旋风”。

  回国后的莫迪,专门放宽中国企业来印度投资的限制,甚至并指派总理办公室官员,协助处理中国企业赴印投资的相关事宜,表现出强烈的合作欲望。

  当时的亚洲首富王健林和莫迪交流频繁,双方两年内见面三次。小米集团的雷军也于2015年在印度举办了小米新品发布会,并问候了当地观众一句“Are you OK?”,这个梗一直到现在还在互联网中广泛传播。

  然而,由于两国在边境问题上面的矛盾并没有彻底解决,2017年的印度开始在围绕中印边境问题大做文章。

  2017年6月18日,由于印度边防部队非法越境,进入中国洞朗地区,阻挠中方正常的道路施工,人数一度高达400余人,中印在边境洞朗地区对峙。两国关系陷入低谷。

  直到标志性的“加勒万河谷冲突”爆发,印度方面开始对中国制造全面抵制,两国的火药味越来越浓,最终彻底引爆。印度政府,开始“卸磨杀驴”。

  在印度,中国的家电被抗议者用大锤砸碎,中国品牌的手机被示威者当街烧毁,中国企业开发的APP被迫在印度国内下架。小米印度公司于2022年被印度当局查封48亿人民币,丢掉了在印度的所有利润。

  当然,印度方面其实也有很大损失。根据数据预测,由于印度阻止中方技术人员入境,给印度的经济损失高达150亿美元。这还仅仅是光电子产业的损失。印度财政部甚至在《2023—2024年经济调查》直接呼吁:引进中国投资,改善对华关系。

  此后的几年,中印关系一直保持着相当紧张的关系。除了两国深度交融的供应链和经贸关系,中印实际上进入了“龙象之争”的状态。

  直到去年开始,由于莫迪所领导的印度人民党在2024年大选中并未获得半数议席,再加上印度国内的贫富差距、物价上涨和高失业率等社会现状,莫迪开始考虑修复中印关系。

  2024年2月19日,中印第二十一轮军长级会谈召开,中印双方同意继续通过军事和外交渠道保持交流,“同意维护中印边境和平安宁”,中印边境问题开始缓解。

  10月份的俄罗斯喀山,中印领导人出席金砖会议并进行5年来首次正式会晤,双方就边境问题达成解决方案。印度外交部长表示,中印已经就边境问题达成协议,中印双方“脱离接触”进程已经完成。

  而随着特朗普的上台,美国开始改变过去对印度的拉拢政策,再加上美印关税谈判的破裂,使得印度被迫再次向中国“靠拢”,加速缓和与中国的关系。

  特朗普政府对印度产品征收的50%关税,让印度经济遭受了巨大冲击,印度政府估计,美国关税将影响价值482亿美元的出口。这也使得莫迪政府在国际贸易舞台上陷入被动。

  印度转而寻求与中国的合作,不仅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更是地缘政治格局变化的必然结果,也是一个务实的选择。

  展望未来,中印关系能否真正实现从“龙象之争”到“龙象合作”的转变,仍面临诸多挑战。边境问题、地缘政治竞争以及双方的国民情绪,都可能成为两国关系发展的障碍。

  但如果两国能够以战略眼光和务实态度处理分歧,那么中印“龙象合作”将不仅仅是一个美好的愿景,更是一个近在眼前的可能。

关键字: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