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迟早得散伙。欧洲这些国家历史以来就是一盘散沙
非要把他们聚到一起,最后大概率也还得散伙。主要原因就在于很难把利益统一到一起来,上千年都没磨合出来,也就二战后这几十年消停了一点,一旦美国资源投入减少,那欧盟真不知道能坚持多久。
仔细分析欧盟最近的表现,确实让人不得不思考这个区域一体化实验还能持续多久,2025年8月以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正在让这个拥有27个成员国的联盟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8月20日,波兰和匈牙利再次否决了欧盟的移民配额方案,这已经是近三年来第七次在移民问题上出现严重分歧。
紧接着在8月25日,法国和德国在欧盟财政部长会议上就共同债务问题吵得不可开交,德国财长林德纳直接离席抗议,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这些都不是孤立事件,而是欧盟内部深层矛盾的最新体现,历史告诉我们,欧洲各国确实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经济利益和安全诉求,强行把它们绑在一起,难免会出现各种水土不服的情况。
欧盟当前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经济上,南北差距越来越大,安全防务方面,各国也是各打算盘,东欧国家最关心的是俄罗斯的威胁,希望欧盟加强集体防御。
而西欧国家更关注非洲和中东地区的恐怖主义威胁和移民问题,这种安全关切的分化,导致欧盟很难形成统一的安全战略。
最要命的是,欧盟的黏合剂,美国的支持正在减弱,无论2024年11月美国大选结果如何,美国战略重心向印太地区转移的趋势都不会改变。
8月中旬,美国宣布将驻波兰的部分军队调往亚太,这就是个明显信号,历史上,欧盟能够维持团结,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提供的安全保护和市场准入,一旦这个外部支撑减弱,欧盟内部矛盾就会更加突出。
俄乌冲突原本应该让欧盟更加团结,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在制裁俄罗斯问题上,匈牙利一直持保留态度;在援助乌克兰问题上,斯洛伐克等国民众的反对声浪很高。
2025年7月的民调显示,欧盟民众对乌克兰加入欧盟的支持率已经从2022年的68%下降到现在的52%,这种热情的消退,反映出欧盟各国在对俄政策上难以形成长期共识。
欧盟机构本身也面临信任危机,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的支持率持续走低,欧洲议会选举投票率创新低,这些都说明欧盟民众对布鲁塞尔的官僚机构越来越不信任。
特别是在年轻人中,民族主义情绪正在回升,2025年6月的民调显示,18-25岁年轻人中对本国认同感高于对欧盟认同感的比例,已经从2019年的45%上升到61%。
但是要说欧盟马上就会解散,也不太现实,毕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欧盟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组织架构和法律制度,成员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也非常紧密。
欧元区国家使用共同货币,申根区实现人员自由流动,这些成就来之不易,更重要的是,欧盟各国精英阶层仍然支持一体化进程,因为这对他们的利益最有利。
从中国角度看,一个团结稳定的欧洲符合我们的利益,欧盟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中欧投资协定虽然遇到波折,但双方经济互补性很强。
中国始终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主张国际关系多极化,外长最近在会见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时表示,中方乐见欧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未来欧盟最可能的发展方向是多速欧洲,即不同国家以不同速度推进一体化,核心国家如法国、德国等可能率先在防务、财政等领域深化合作,而其他国家则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参与程度。
这种灵活的方式或许能够缓解当前矛盾,让欧盟在保持多样性的同时继续向前发展,欧盟面临的挑战也是全球治理困境的一个缩影。
在民族国家仍然是国际关系主要行为体的今天,如何平衡国家主权与超国家治理,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欧盟的实践无论成功与否,都为人类探索新的治理模式提供了宝贵经验。
说到底,欧盟会不会散伙,关键还在于其能否给成员国和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如果欧盟能够有效应对经济衰退、移民危机、安全威胁等挑战,它就会继续存在下去;
如果不能,那么解散也并非不可能,目前来看,欧盟正处在十字路口,未来走向充满不确定性,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欧洲一体化进程已经进入深水区,前面的路注定不会平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