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学生提供文学平台!“逸仙青年文学奖”在中大中文系颁奖
11月24日,2022-2023年全国大学生“逸仙青年文学奖”颁奖典礼在中山大学南校园中文堂举行,为中山大学99周年校庆、中文系99周年系庆献上一份贺礼。
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表示,“逸仙青年文学奖”充分体现了中国新文学传统中文学与青年之间的深刻关系。新时代为青年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创作土壤、创新载体、创造动力,也为青年驰骋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了空间。他鼓励青年学生在文学创作中有所坚持,以文学抵达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文学没有辜负我们,我们也不应该辜负文学。”中大中文系主任彭玉平教授在致辞中谈到,在如今的生活中,一时动心很容易,但持续动心很难,而文学就是能让我们一直动心的存在。中文系有责任也有义务,延续文学创作的传统,以温暖有力的方式书写历史。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此次“逸仙青年文学奖”终评评委之一的阎晶明认为,该文学奖为接触青年作家、了解大学生的写作状况及文学体悟提供了机会。获奖作品对个人成长和现实生活事项的描写,真切而真实。同时,这些作品围绕着希望、理想、公平、正义等主题,展现了青年作家敢于直面现实、真诚剖析生活、表达自我感情的特征。这些青年学生对文学的理解独到且老到,让人深感文学前景之光明。
着名作家韩少功提到,生活是文学的硬道理。好的作品都依托于生活实践的经验积累,文学的知识也要通过实践加以转化。他激励青年作家多动笔,呈现出有血有肉的作品,用心浇灌文学之花。
“文学给予了我们平等感受世界的机会,也给予了我们被平等看待的机会。文学给予了我们看待人生负面经历的新视角。文学可以将人生的不幸和失败都转化为伟大作品的经验和基础,这也是文学的可能性所在。”中大中文系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本次评委谢有顺说,青年人的写作应该带有青春的底色,有“虽千万人吾亦往矣”的探索精神和实验性的写作态度。
在典礼中,中大中文系的陈荣、钟立恒、陈韵如、李佳桦、顾逸同学为全场观众带来了配乐诗朗诵。西渡教授的诗作《如果你不懂大海的蔚蓝》《鸥鹭》《火》在同学们情感充沛的演绎中迸发出别样的感染力。
着名诗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西渡称赞了“逸仙青年文学奖”面向全国大学生征集所体现的开放包容胸怀。他表示,诗歌是和幸福有关的文体,青年诗人们训练写诗的能力也是提升生命质量的过程。他鼓励青年诗人写出诗歌的青春特质,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承担起诗人体悟宇宙万物的使命。
着名作家、本次评委魏微表示,参赛作品体现出了这一代青年作家的文学教育积累,从中能感受到创作者坦诚、勇敢和坚定的珍贵品质,希望他们能够继续创作出区别于其他代际作家的作品。
中大中文系副教授罗成认为,文学作品要有生气和眼力,求善求真,展现时代的可能性和必然性。而对生活本味和本质的理解这样的无形之物实际上决定了文学这一有形之物的意蕴和气韵。掌握空与灵、事与势、有与无之间的辩证法,有利于青年作家进一步探索文学世界。
中大中文系党委书记王琤介绍,百年间,该系一直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主办的“逸仙青年文学奖”历经几次更迭越办越好。该奖愿意成为青年作家的引路人,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介入文学现场的平台。
获奖代表、中大中文系学生刘东明告诉记者:“此次获奖对于我而言是莫大的鼓舞。还记得王威廉老师在故事设计课上曾经以果戈理创作《死魂灵》为例,告诉我们写作就是不断地修改再修改。不过,修改恰恰是最困难的地方。还好对故事的追寻硬是拉着我坚持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