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身带着虫族基地究竟是什么原因?
我是带女儿去看的,可以说除了《贝肯熊:火星任务》外,这部是她看过的第二认真的电影,有几个镜头小家伙还神色凝重地注视片中的“篮球人”,随着片中人的情绪波动开心和激动。
当然,对于一个六岁的小朋友不能期望她看出什么新意,但至少能让她感受到什么是真诚的电影,可以说是一部很有诚意的电影。
乐光觉得这个魏教练很不尊 重“仁爱之家”里的孩子们,她自己在训诫魏国铮的时候,也是抿着嘴、含糊不清地说了那两个字。
乐光觉得“智 障”这两个字是有歧视的意思在,所以她自己不会这样称呼孩子们,也不允许别人这样叫。
可真实情况是这样吗?后面魏国铮放心让孩子们去买汉堡可乐,让这些被乐光保护着的孩子和正常的篮球队打比赛,足以说明了一个问题——真正的保护和尊重是接受客观现实,适时放手。
不管是有智力障碍的,或是身有残疾的,还是我们这些大部分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根本上我们都是一样的,就是人。
有时候一些标签本身就是一种客观陈述,是我们自己的情绪理解给这些描述加上了额外的意思,让人们以为每个人有了高低等级之分,最先不尊重自己的人是我们自己和那些过度保护我们的人。
“仁爱之家”的孩子们与林栋的校队打比赛时,乐光看到很多孩子受伤大声喊叫“你们在欺负残疾人”要停掉比赛。此时场中所有观赛者都在呼喊:“球场上用球说话!”
在战场上就是胜者为王,这是铁律。现实的生活中谁不是这样熬过来的呢?难道因为你是新人,你有残疾就可以必须让别人让着你?社会大学从没有这样的道理。
赢不是指为一时的胜负,而是在人生这一漫长的生命长河里,每个人都应该有战胜自己遇到困难的勇气。想赢才会努力,这是一种坚持不懈的信念!没有拿到人生好牌,也要努力把人生牌打得精彩!
在电影最后的片段中,有一段素人的长视频。往来交错的人像中,有刚下班的疲惫职员,也有被辞退、手捧工作盒的员工,还有通道里讨饭的人,也有路过窘迫的学生。
这一段对应的是魏国铮自己的经历。在所有人都以为他是一个有本事、身体健全的教练时,没有人会知道他之所以不再扣篮是因为他已经在一场车祸中失去了一条腿。
片中没有展示魏国铮是如何重新站起来的,但是他能在学校里带篮球队,还能被CBA邀请去当助理教练,就可见他的选择是什么。
对于“仁爱之家”的孩子来说也是如此。他们和失了腿的魏国铮一样,都是有了一些残缺的人,他们面对这样的灾难时应该怎样选择呢?
一场比赛就是人生中数不清的片段,我们遇到的困难也就如各种比赛一般,要么接受,要么反抗,决定权在于自己。
魏国铮说:“成年人要想成功,还需要走走弯路”,我觉得可以套用一下“想要一生精彩,总要多些尝试”。
不管是妥协还是抗争都是一种选择,关键在于做选择的人能接受什么样的现实,想要实现什么样的生活。
人生这条路生来就是不一样的,所以没必要都和别人做成一样,用自己的汗水拼洒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路,才是最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