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热门关键词: 
当前位置:返回首页

  ”“老师,外国人也要学普通话吗?”“老师,外国人的普通话好标准呀”......7月29日上午,在

  7月27日至8月1日,安徽大学“职方队”推普实践团跨越千里,奔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通过开展调查、走访、采访、宣传和特色课堂等活动,了解当地群众的语言文字使用情况,在正蓝旗团委的帮助下,为当地十余名青少年开展了为期三天的“七彩课堂”普通话推广课程。

  实践前两日,该实践团成员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居民等方式了解普通话在当地的推广情况。“我们发现,近十年来普通话在当地推广程度显着增加。当地以普通话为工具,将特色奶制品、肉制品销往全国各地,将文旅资源推广至全国。普通话的推广不仅有助于当地产业升级,还可以帮助解决当地中小学生升学后语言不通等各类问题。”实践团成员王浩然表示,为激励孩子们学好普通话,他们尝试了多种趣味方式。“除了在线对话汉语言专业留学生,我们也通过绘画等方式,引导孩子们将课文与绘画相结合,体会汉语言文字的独特美感;将推广普通话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相结合,带领孩子们赏析经典抗战诗词,增强家国情怀与民族意识”。

  “一开始孩子们还有些拘束,但随着相处的深入,我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临别那日,十几个孩子从家里带来了小挂件、小零食等,塞给实践团成员之际,轻声告诉他们:“老师,我以后一定会去安徽看你们的。”

  7月4日,在霍邱县孟集镇中心村的水塘边,安徽新华学院电子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志电先锋”青年实践团的两名成员正抬着无人艇设备,缓缓送入水中。不少村民围在一旁,等待设备“发力”。只见几名学生熟练操作控制器后,设备对支撑“稻虾共生”模式的关键池塘展开水质监测工作。

  “虾塘太大,人工巡查水质、投料确实耗时耗力,要是能用上这个‘高科技小船’帮我们‘看水’‘喂虾’,那可就省心多了!”当地村民说道。

  “稻虾共生”综合种养是该村支柱产业。村民们表示,急需在精准投喂、水质实时监控、病虫害防治和高效捕捞等环节降本增效。无人艇不仅能够实现智能撒料,进行水质监测,精准把控水质、水温、溶氧等关键指标;还可以通过利用数据分析,科学指导投饵与病害防控,显着降低养殖风险,提升虾稻品质与产量。

  7月3日至5日,该实践团成员走进田间地头倾听村民心声,通过问卷与访谈等形式,调研了包括普通养殖户、种养能手及合作社负责人在内的村民,围绕无人艇如何无缝融入现有生产流程、本地化适应性改造、操作便捷性及长期维护成本等关键议题,与村“两委”进行深入研讨。“智慧农业是未来方向。大学生带来的前沿技术为我们解决生产痛点提供了全新视角,期待能尽快落地试点,把‘实验室智慧’转化为田间的‘生产力’。”该村村干部表示。

  除了为当地产业带来“高科技”,该实践团还带着科普用具、无人机设备、科普书籍,通过“动手体验+知识讲解+书籍捐赠”的形式,让乡村青少年在趣味中触摸科学,在学习中增强安全意识。

  “同学们现在看到的全息影像,其实是利用了光的干涉和衍射原理。”7月4日,团队成员带着该村10个孩子制作了简易全息投影装置,为他们演示了动物、航天器等立体影像,讲解了基础科学原理。

  科普结束后,机器人模型、无人机模型、科普实验箱等科普用具一一亮相。成员们操控着无人机在空中灵活盘旋、俯冲、悬停,并通过视频向孩子们展示了无人机在农业植保、灾害救援、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随后,在成员的指导下,孩子们分组操作简易无人机,亲手体验了起飞与降落,“原来无人机不仅能拍照,还能帮农民伯伯查看庄稼生长情况!”活动现场,一个小男孩兴奋地说。

  活动结束后,团队向孩子们赠送了两台简易无人机及各类科普教育书籍,鼓励他们继续探索科学的奥秘,为未来的科技发展储备力量。“本次‘三下乡’实践活动,大学生们走出校园,深入乡村,在与村民和地方企业的密切交流合作中,深刻感受到了乡村振兴的伟大意义和时代使命,进一步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该实践团指导老师阳丽表示。

  “太感谢了,没想到这把年纪了,还有这么多孩子惦记我,希望你们一直做下去!”7月3日,当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春芽食为天”志愿者服务队将热气腾腾、搭配合理的饭菜送到老人手中时,一位独居老人紧握志愿者的手,哽咽着说。

  这支由食品营养与健康、中药学、药学等专业学生组成的服务队,将专业知识融入爱心配餐、健康体检、科普宣教等基层服务中,深入庐江县郭河镇,开展了为期五天的实践活动。

  “在前期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村子里的老年食堂用餐需求大,因此我们发挥专业优势,结合老年营养需求,优化食谱搭配。”在郭河镇老年食堂,队员们精心烹制均衡餐食,协助后厨工作。针对村里七位行动不便的困难老人,服务队还提供了更为精准的“送餐入户”服务。

  除提供助餐服务,队员们还通过举办健康讲座、提供公益体检及开展科普课堂等方式服务乡村。在河口村村委会,队员们围绕“三高”的成因、危害及预防举办健康科普讲座,通过向老人发放控盐量勺、手把手演示科学使用方法,普及“低盐饮食”理念。在郭河镇中心幼儿园,中药学专业学生带领孩子们制作中药香囊,介绍常见中草药知识。在郭河镇养老服务中心,队员们熟练地为老人们进行血压、血糖监测,细心记录数据,对指标异常者给予个体化的用药指导和饮食建议,将健康关怀落到实处。

  “未来,我校将继续鼓励学生发挥专业优势,精准滴灌乡村健康土壤,用青春温度温暖‘夕阳’、呵护‘春苗’,为构建健康乡村、推动全面振兴贡献青春力量。”据服务队指导老师胡维维介绍,“春芽食为天”志愿者服务队及其核心项目“老年营养助餐行动”始于2021年,长期致力于改善乡村老年人营养健康,曾多次入选全国志愿服务示范团队。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我们看见人民生活美满,普通话连接千家万户,促进产业致富。在七彩课堂上,我们带领着孩子们品读古诗词,赏析抗战诗词,促进友好交流。这一幕幕,是安大学子“至诚至坚、博学笃行”品质的具体体现,更是民族团结和现代化发展的生动写照。

  参加这次“三下乡”活动,我深刻体会到科技对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在霍邱县,我们通过无人艇试验、科普教育和产业调研,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帮助村民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难题。看到孩子们对科学充满好奇的眼神和村民们对智能农机的认可,我备感自豪。此次活动不仅让我提升了实践能力,更让我认识到青年学子的责任与担当。乡村振兴需要科技与人才的支撑,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应当学以致用,深入基层,为乡村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当最后一份热乎乎的营养餐递到一位老奶奶手中,她紧紧攥着我的手反复念叨:“现在的政策好哇,还有你们这些好娃娃记挂着我们,以后可得常来!”那一刻,“三下乡”三个字,不再是书本上的概念,而是带着体温、承载着责任的使命,沉甸甸地落在我的心头。五天虽短,但乡村老人捧碗时舒展的笑颜,已为我“学以致用”的专业理想刻下了最朴素也最坚实的注脚。这份体验如同一颗种子深埋心田,更如一盏灯照亮前路——我愿倾尽所学,让知识化作力量,为那些容易被遗忘的身影,送去健康的守护与人间的温热。

关键字: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